我國電纜產業的三大挑戰與四大困局
閱讀:721發布時間:2016-2-24
從國內行業發展來看,處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環境中,行業門檻低、監管不力、市場機制不健全,既為不同競爭力的企業都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條件,也形成了企業眾多、規模較小,行業結構混亂的格局。由于大量的重復投資,還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惡性競爭、降低了產業集中度水平。
不可否認,現在線纜行業競爭如此激烈是由同質化競爭形成。而線纜產品的同質化,線纜技術的同質化,生產方式的同質化,其實說到底都是由于線纜企業盲目跟從造成的。在這種狀況下,對于一個企業而言,開發新產品所需要的成本是無限的,可維護一個產品是優先的,如利潤好的企業僅能將利潤的3%~5%用于技術開發,而同時市場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線纜企業更要另辟蹊徑,提高差異化的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橫觀各國產業整合的情況以及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在產業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都選擇了從分散到集中的整合道路,以并購為主的產業整合成為企業增長和擴張的重要模式之一。通過整合使得相關業務的經營資源集中、規模擴張、成本降低、研發能力和產品服務能力提高,利用資源,加速市場開拓和區域布局,使得規模效應、市場整合效應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實現了快速增長,進一步提高了競爭能力。因此對于國內企業而言,未來在行業重點產品領域內積極推進以資產為紐帶的橫向整合,才是逐步解決當前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頑疾的一個重要途徑
“十一五”期間,在電線電纜行業快速發展中,如下幾個問題對電纜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
“十一五”期間行業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高潮,在超高壓電纜、中壓電纜、船用礦用橡套電纜、特種電纜、光纖以及光纜等產品領域不斷擴大產能。這一輪擴大產能的特點是:新上項目多、熱點廣、投入大、擴能高大小企業一起上。這種散亂狀況在“十一五”中后期尤為突出,即使在遭遇經濟危機的2009年,產能擴張的步伐仍未減慢。在這些投資項目中不乏對未來的預期和判斷帶有較大盲目性或是模仿學習*企業的,這些企業并沒有根據自身的條件、所處的發展環境等進行理性選擇。因此“十一五”期間,雖然行業投資熱點較多,項目重復投資的情況仍然嚴重。大量新形成的同質化產能集中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初期集中釋放,形成較大投資風險。
“十一五”期間行業圍繞電網建設、電力及新能源、交通運輸、資源開采、3G網絡建設以及制造業等領域的需要,大批企業實施了新建、擴建以及改建項目,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截至2009年底,行業主要產品的工藝裝備能力:進口及國產銅桿連鑄連軋生產線設備年產能超過1000萬噸;上引法連鑄銅桿生產線設備產能約600萬噸;電工鋁桿連鑄連軋生產機組設備年產能約450萬~500萬噸;懸鏈式中壓(含部分110kV)電力電纜生產線年產能超過40萬公里;立塔式高壓/超高壓電力電纜生產線年產能4.5萬公里……這些均對“十二五”期間提高設備產能利用率和市場競爭帶來巨大壓力,在一些專業產品領域已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