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55030-2022,自2023年4月1日起實施。本規范為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全部條文必須嚴格執行。現行工程建設標準中有關規定與本規范不一致的,以本規范的規定為準。
GB55030-2022
防水新規提升了防水年限、重新定義了防水等級、提高了防水材料耐久性能要求、增加了防水道數、規定了材料最小厚度,以此全面提升防水工程質量。
與現行防水標準要求保修期5年相比,新規大幅提高防水設計年限,如屋面工程一律提升為不低于20年、室內工程不低于25年、地下工程不低于工程結構設計工作年限。
防水新規對屋面工程的單位防水材料用量和各級別設防道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同時,一級和二級防水定義方式發生變化,擴大了一級防水的適用范圍,且沒有了彈性。所有民用建筑全都為一級防水,不可以選擇其他級別。
防水新規中剛性防水材料(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材料、防水砂漿)與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并列成為一個防水材料系列。
新規對明挖法地下工程主體結構防水做法的規定,無論是一級、二級、三級防水等級,無論1道、2道、3道防水做法,防水混凝土則為應選,外設防水層則依據防水等級的不同,從不少于2道(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不應少于1道),到不做。
防水要與結構同壽命,關鍵在結構自防水,新規對防水混凝土作了如下強制要求:
無論是明挖法還是暗挖法地下防水工程,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防水混凝土始終是應選,而外設防水層則依據防水等級的不同,規定也各不相同。
由此可見,要做到地下工程防水設計工作年限不應低于工程結構設計工作年限的規范要求,防水混凝土才是擔大任、挑大梁的角色,外設防水層則是輔助,錦上添花。
常見的防水混凝土有三種:抗滲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和自愈合混凝土。
對于上述三種防水混凝土,應用于地下防水工程時,該如何選擇呢?
無論是哪一種防水混凝土,都是剛性材料,受地質沉降、結構荷載等外力作用時,容易出現開裂、移位等情況,這時候,抗滲混凝土和自密實混凝土就會出現裂縫,進而成為滲漏水的通道,出現滲漏問題。
采用卷材或涂料雖然可以解決適量變形問題,但卷材和涂料的使用壽命卻有限。易老化的特性,使得這類材料無法使用50年、70年,甚至100年或更久。采用剛柔相濟,特別是選擇具有自我愈合和自修復能力的剛性防水材料為基礎的自愈合混凝土結構自防水體系是選擇。
(自愈合防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中加入了粉狀自愈合剛性防水材料或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后具有自愈合、自修復的功能,當細微裂縫、孔隙出現時,內部的自愈合剛性防水材料中的活性化學物質通過水為載體,與水泥中未水化的游離氧化鈣進行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結晶體,填充愈合孔隙,形成密實不透水的軀體結構,從而具備自防水的效果。)
所以,真正能扛得起重擔、挑得起大梁的只能是也只有自愈合混凝土結構自防水體系。
采用自愈合混凝土的工程結構具有了自愈合、自修復功能,即使出現裂縫問題,在一定裂縫寬度范圍內,也能自我愈合、封閉,從源頭阻止水分內滲。
要延長防水使用壽命,通過剛柔兩者的組合應用,滿足了地下工程防水與結構同壽命的規范要求。
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發揮防水主要功能的是自愈合防水混凝土。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建筑與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規范》這一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實施后,自愈合混凝土結構自防水將迎來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