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在范圍內開展的如火如荼,這個概念也正在從愿景走向現實。智慧城市涉及的領域廣而深,其中與人們生活zui密切相關的智慧社區便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智慧社區包含基礎設施、物業管理、行政服務、智控家居、家政醫療、教育、購物、出行物流等方方面面,就如同智慧城市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的縮影。而如何與相關產業進行有機結合以實現智慧社區信息化、數據化,是目前整個行業正在攻克的難題。
以人為本協同構建智慧社區 雖然隨著信息化的推進,門禁卡、樓宇對講和梯控等已經基本成為社區體系的標配,人們日常生活也漸漸離不開這些產品。但是依賴于ID卡或鑰匙等物理介質的*機制存在較大的使用弊端和安全隱患,一方面對于物業管理來說有不斷增加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忘帶或丟失會為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而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突飛猛進,智慧社區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糅合模式識別、機器視覺和深度學習等多項*科學成果的人臉識別技術在用于身份確認(1:1)和身份查找(1:N)、訪問控制、安全監控以及人機交互中有廣闊的應用空間,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可從社區出入口控制和區域安防入手改造傳統社區出入體驗,社區安防監控進入“識人”時代,從此業主的臉就是ID。此外通過前端數據的采集和人臉歷史記錄能夠幫助管理中心建立綠色、結構化的人口數據,實現真正的智能化管理。
居民可以到物業進行人臉登記或用社區移動應用自助注冊登記人臉信息,每當居民進入拍攝范圍,前端攝像頭便能夠自動抓拍,經過*算法服務器對人臉數據進行特征提取,并完成1:1身份確認后打開門禁,整個交互過程流暢自然,用時僅需幾秒鐘。住戶們不再需要額外帶門禁卡,此外,結合社區管理應用,業主可以為家人辦理人臉登記,無需花費辦卡費用,也能夠自助邀請訪客使其免受被拒門外的尷尬。
人臉識別多角度識別,一般情況下不受發型、妝容、眼鏡等因素干擾,住戶不用擔心細節的變化會不會影響識別效果。與其他識別方式相比,在同樣的識別效率程度上,人臉識別具有非接觸性和并發性等優勢,即便是在非配合的情況下也可以同時完成多人識別,這種出入控制更加便捷舒適、安全可靠。
而從物業管理角度來看,人臉識別技術和社區的結合實現了對人員的智能管理,針對不同人群可以實行多樣名單控制,如對于居民、銷售人員、快遞人員進行白名單管理,而對于片區*分子,或可疑人員實施黑名單管理并實時自動告警守護社區安全,且人像視頻數據可以*保存、實時調用。
科技創新促進粗放產業轉型 一直以來,為了經濟快速增長的步伐,我國的房地產開發和社區管理模式都過于粗放,而隨著地產行業的天花板效應逐漸觸頂,白銀時代下的房企紛紛轉型,由“開發為主”變為“服務為主”,從重資產向輕資產轉移。
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并不只是簡單的社區門禁系統,方案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智能數據服務。首先行業用戶在方案制定過程中可以選擇適當功能模塊,并定期視需求對底庫升級,通過端到端的數據采集和人員分析,結合云端管理服務建立業主數據中心,社區或園區管理者可以對實際入住率、人流量和人口分布等數據進行精細化統計,從而為業主提供個性化服務、定制化配套體系以及適當的安保措施。
除此之外,隨著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未來人們的智能生活也許將是這樣:業主駕車行至小區門口,智能攝像頭在“看”到車主和車牌后進行核實確認并準入,當業主步入電梯間,梯控系統能夠識別出業主并自動設置樓層然后開啟樓道燈光,業主通往刷臉開啟防盜門鎖,家居系統接收到業主到家的信號后,可以按照用戶設置過的程序調試燈光、室溫甚至在浴缸放好熱水等待家人。
未來,地產業勢必由粗放式向精細化、智能化轉變,而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和業主數據中心也將成為智慧社區建設的底層框架,智能生活解決方案能夠使管理者回歸服務本源,形成真正以人為核心的服務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賦予了設施、建筑近似于人的生命力和親和力,給社區居民回家的溫馨感,為營造舒適、平安的智慧社區生活起到積極作用。
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