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紐約大學的 Hinton 教授提出訓練深層網絡的新思路,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正式襲來,到 2017 年,目前的人工智能產業融資額達到千億萬元級別,其中美國和中國分別以 978 億元和 635 億元融資金額,分列一、二。
在這場人工智能產業的興起之路上,中美已然站在了世界前列。但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如何,AI 產業在發展過程還需要面對什么挑戰,目前創業者在這場浪潮中有何機會?極客公園作為特邀媒體,對IT 桔子聯合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下簡稱「報告」)報告進行了解讀,還原關于目前AI產業的三大真相。
真相一:智能機器人、無人機成zui熱 AI 創業項目
IT 桔子聯合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顯示,目前的創業公司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廣義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
以中國為例,智能機器人與無人機相關技術創業zui為火爆,位居于*梯隊; 接下來語義分析、 語音識別、 聊天機器人等 自然語言系列的技術位列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則為人臉識別、視頻/監控、自動駕駛、圖像識別等計算機視覺系列的技術。
事實上,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情況已經不再是媒體熱了。企業級用戶早已開始擁抱 AI 技術。AI 技術已經在 B 端層面打開了局面,報告顯示,醫療行業成為 AI 應用的行業,其中包括了醫療影像診斷、醫學病歷分析等方向;而汽車行業則憑借自動駕駛相關 AI 技術則位列第二,目前中國有 80 家 AI 公司業務和汽車相關,其中 30 家專注于自動駕駛相關技術。
報告指出,當前美國已經有超過 50 家針對于 C 端初創 AI 企業,融資規模超過 8 億人民幣。而 C 端的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在廣告、媒體、美妝、設計等行業已經涌現了*批消費級終端產品,并且在消費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真相二:資本足夠熱情,但技術仍是產業發展瓶頸
一般而言,基數眾多的 C 端才是一個技術zui大的市場,但為什么現在的 AI 技術主要市場還集中在 B 端呢?根據報告的數據顯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投資需求大而創業項目供給減少;二是市場期望高而產品體驗卻不佳。
目前的 AI 創業公司大多面臨技術、 產品、 資金三個環節的問題,如果其中一環不穩,就會使公司墜入深淵不得翻身。而如果操作得當,同樣會收獲很好的效果。目前來看,投資者對 AI 技術的投資熱情十分之高,在短短的 18 年內,各大投資方競相爭搶有潛力的人工智能企業,人工 智能領域投資吸金 2026 億元。
但 AI 初創企業在技術上的瓶頸仍然是制約其向大規模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點從 AI 產業市場集中 B 端也可以看出,因為 B 端較重視發揮 AI 的工具性,提升效率和體驗,相較于 C 端,B 端對產品的技術內涵要求較高,而對普適性的要求較低。事實上,目前 AI 技術產出的產品還停留在可使用的階段,但尚不能提供良好的產品體驗。因此目前的創業公司在 C 端市場的份額仍然較低。
真相三:中美誰會主導 AI 產業發展,未來幾年是關鍵
根據「報告」顯示,截止于 2017 年 6 月 31 日,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 2542 家,其中美國擁有 1078 家,占人工智能企業總量的 41%;中國擁有 592 家,占據 23%,*二。中美兩國差距 486 家。而在人才團隊和投資機構資本總量上中國同樣也要稍弱*。客觀來說,中美在人工智能在融資金額上面還有一段距離。
但中國并非沒有機會,根據「報告」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 AI 公司獲投率遠超美國,呈*之勢。中國 AI 平均獲投率有 69%,美國平均獲投率只有 51%。另外,中國 AI 公司的早期獲投速度明顯比美國快很多。美國 AI 公司從成立到種子/天使輪的平均時間需要 14.8 個月,中國則只需要 9.7 個月。相比之下,中國 AI 投資領域不僅不缺錢,也更有投資熱情。
另外,根據報告顯示,2017 年人工智能產業已經進入調休期。進入這一階段,很多企業會在這一階段不可避免的陷入倒閉,但仍有一部分 AI 企業仍大有機會,同時中美兩國將來在這一輪調休期中進行核心技術、算法層面的重新洗牌。
那么中美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發水平、產業布局具體如何,哪些類型的 AI 技術在未來會受到投資者的青睞,AI 技術有哪些適合落地途徑,各大公司對待 AI 的態度以及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點擊鏈接,獲取 IT 桔子和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報告全文便可知道更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