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江蘇久益電力設備有限公司
暫無信息 |
閱讀:369發布時間:2018-1-11
本輪范圍內的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是爭奪存量市場、行業集中度上升的歷史延續,而更將通過制造模式的根本轉變,重塑新的價值鏈位置,奠定新時代大國競爭格局,助推經濟內生復蘇。
“大國制造”不該被淡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對于經濟而言,扮演基礎性角色的制造業似乎總是“被淡忘”。制造業既非宏觀經濟中份額zui大的部門,也非時下常受資本青睞的熱門概念,但實際上,制造業是經濟低調的發動機,其不僅對經濟內生增長的拉動效率超過其他行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競爭中創造著產品“大眾化”與“多樣化”的良性循環。
在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之后,協同式復蘇趨勢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取代需求側刺激政策,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輪。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主要經濟體也正在積極尋求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契機。
我們認為,本輪范圍內的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是爭奪存量市場、行業集中度上升的歷史延續,而更將通過制造模式的根本轉變,重塑新的價值鏈位置,奠定新時代大國競爭格局,助推經濟內生復蘇。在制造業模式變革前夜,借助有中國特色的中產階級崛起,推動關鍵技術革命,以智能制造引導中國制造業走向新時代,將成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驅動。
制造業并不“時髦”,卻是經濟低調的發動機。過去近四十年來,制造業的表現似乎日漸式微:制造業增加值占名義GDP的比重持續下滑,從1980年的24.6%降至2015年的15.3%。由于制造業約占工業比重的70%,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出現了類似下降趨勢,不免衍生出關于“后工業化”或“去工業化”的討論。
而在2017年科技股指數表現“牛冠”的趨勢下,制造業板塊顯然也并不是資本追逐的熱門選擇。但從*來看,盡管制造業表面上“風光不再”,無論對供給端還是需求端,制造業并未離我們遠去,其重要性甚至日益凸顯:一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歸根結底在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回溯歷史,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其他經濟部門。 [“大國制造”不該被淡忘]
我們的計算表明,在1995-2016年的二十年間,制造業就業人口年均占比僅為20.7%,但對GDP增長的年均貢獻高達31.6%。這表明,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內生拉動效率。二是制造業競爭和創新的強度遠勝于其他經濟部門。擁有高度競爭力與創新力的制造業,一方面能讓其產品價格增速相對整體通貨膨脹更低,從而被更多人廉價享用;另一方面能通過不斷地改進更新,將更多品類的商品推向市場,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從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的貢獻中就可以得出,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在過去20年中事實上相對穩定。
制造業更加“集中”,成為大國競爭“沒有硝煙的戰場”。從過去近四十年來不同收入水平國家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來看,“是否搭上制造業發展的列車”是經濟能否騰飛的關鍵。盡管制造業名義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但從相對水平來看,高收入經濟體制造業占GDP比重仍然較為穩定,中等收入經濟體在本世紀以來制造業占比也持續高于平均水平。
盡管低收入經濟體制造業占比一直在上升,但仍顯著低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在國別維度,經濟總量*四的國家(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也是*四的制造業大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自2010年起就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維持在40%以上的水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崛起中zui重要的故事就是制造業的騰飛。
同期,美、日、德三強的工業增加值占比也相對穩定,且均超過20%,意味著在主要的發達國家,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更重要的是,制造業集中度在金融危機之后趨于上升,中、美、日、德四國的工業增加值之和已超過50%,而中、美兩國的工業“雙核”地位日益凸顯,這也與兩國在經濟中扮演的動力角色高度相符。
消費升級助推制造業邁入良性循環。從終端來看,制造業發展與升級的根本推動力在于需求的擴張和轉型,需求側的提振將助力制造業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景氣模式。當前,在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之后,經濟的協同復蘇,尤其是消費的穩健增長對制造業而言異常重要。*工業發展組織的研究表明,平均而言,50%以上的消費支出用于工業制成品。我們認為,消費模式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之間緊密關聯,新時代的制造業將以新的消費需求為導向,并借此帶動新產業的蓬勃發展。
而制造業的擴張、整合及升級也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產品價格,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在收入增長和家庭必需品預算占比下降的情況下,新的需求走向“大眾化”不可避免,同時,需求大眾化模式出現后也會進一步促進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并成長為新一輪制造業的主角。總結起來,經濟復蘇帶動的消費升級將zui終不斷助推制造業進入需求“多元化”與需求“大眾化”的良性循環(詳見附圖)。
智能制造驅動制造業模式發生重構。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信息與制造技術的融合將帶來制造業的模式重塑。從供給端來看,工業生產效率與模式亟待改進,而智能制造將是未來推動需求“多元化”與需求“大眾化”之間更快轉化的利器。
消費品從小眾市場進入到大眾市場必然帶來新的多元化需求,從而推動新產業和新產品的誕生,而把這些新產業轉變為制造業主力軍的關鍵在于技術革命的發生。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產業的生命周期被壓縮,并呈現出交疊式的發展。
盡管當前各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規劃側重有所不同(例如,如德國側重物理網絡系統 CPS 的應用和生產新業態,美國側重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數據與信息的獲取、建模、應用、分析,中國強調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等),但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都是制造業大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變革的主攻方向。特別是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爆發式發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甚至引進制造業發展的新理念,并對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產業形態帶來深刻變革,為實體經濟“增質”、“增效”。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去幾年對智能制造的提前布局,也反映了主要國家改變傳統制造業存量競爭態勢,力圖在新的制造業價值鏈上占據先機的共識。
制造業競爭將重塑經濟格局,也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金融危機以來,在以需求側為主導的刺激政策漸行漸遠之際,都需要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主要國家也不約而同地將關注點投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并先后提出了國家性的制造業或工業戰略規劃布局,其中的代表包括美國的“*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 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以及英國的“工業 2050 戰略”等。
過去四十年來,盡管“中國制造”在降低工業品相對價格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制造業占比從2004年開始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作為制造業強國的代表,德國和日本的中制造業比重一直維持在高位甚至還持續提升。
在技術革命的分水嶺上,抓住需求側機遇、深化供給側改革將是大國角力的前沿。2016年起,主要制造業國家都進入新一輪產能利用率上升的周期,本世紀以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形成的大國制造業份額分布可能面臨重新調整。
面向未來,適應于市場需求的制造能力將成為新時代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統籌利用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制造業,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需求真正釋放將是中國制造“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制造業模式變革前夜,借助有中國特色的中產階級崛起,推動關鍵技術革命,以智能制造引導中國制造業走向新時代,將成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驅動,助力增長模式換擋真正實現。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上傳附件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