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的問題電纜因為一封舉報帖得以曝光。一石激起千層浪,事件并沒有因為該公司負責人下跪致歉得以平息,反而有更多質量隱患事件隨之浮出水面:經徹查,問題電纜已進入多地地鐵甚至高鐵項目。眼見事情不斷發酵,眾人難免倒吸一口涼氣,驚呼一句“好險!”
翻看近期社會熱點,大到陜西問題電纜事件,小到共享單車上數碼設備提供能量來源的太陽能車筐被貼上“*藥”,關于如何樹立誠信、負責任的社會風氣的討論始終占據*的一席之地。社會參與者要更加體面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脫離不開責任的框架,對個人如此,對企業更是如此。
隨著時代發展,在當今的信用體系和法律框架下,通過失信行為獲取利益相比以往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和更大代價。
或許有人像我一樣經歷過90年代居民樓鄰里輪值查水電表、代收水電費的日子。印象中鄰居們偶爾會談論起某某家的水電表“倒著走”,卻從未見過有人因此受到過懲罰。在我看來,那樣的行為之所以在當時經常出現,不光是因為經過“巧手”改裝,每個月的生活費減少,更重要的是,那樣的行為在當時很少會受到懲罰,鄰里間偶爾的議論也絲毫不會對個人產生影響,簡而言之就是不用負責任。
如今,行為人卻需要花費更加昂貴的成本為自己的行為“埋單”。同樣以竊電行為為例,不久前,全國許多地方都將違約用電、欠交電費、竊電等失信行為納入征信系統,這意味著一旦曾經有過類似的失信行為,未來辦理簽證、*甚至就業等活動都將受到影響。無*偶,網絡上,私自改裝上鎖共享單車的個人也屢屢被網友視頻曝光,想要一輛自己專屬的共享自行車,要承擔被“*”的風險。更重要的是,無論哪種行為,到達一定的嚴重程度,都將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隨著制度的健全和*的公開,每個個體在行動之前可能都要自問一句:“賠上面子、信譽,甚至搭上自由和未來,我負得起這個責嗎?”
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興。誠信經營是每個企業都應該負起的社會責任。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誠信作為企業核心價值觀是萬古長存的,它是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奧凱電纜從風生水起到成為眾矢之的,讓人看到失信行為對企業的打擊是多么的致命和沉重。
慶幸的是地方地鐵公司的后續處理措施再次給了民眾信心:成都地鐵將已安裝的奧凱公司電纜追收更換;合肥軌道交通全面排查;中國鐵建承諾不再與奧凱公司簽訂合同;中鐵一局也表示“用了就更換,采購了就退貨”……這種負責任的態度恰恰滿足了社會對企業責任的期待。
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電網更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基礎設施,對公眾安全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一直以來,誠信和責任都是*公司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然而問題電纜事件再次提醒企業,樹立起負責任的社會風氣,企業依然肩負重任。
幾天前,“閃亮播報”公眾號對問題電纜事件作出科普,文章結尾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你覺得平常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