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多次走進當地的政務服務大廳,對政務服務這一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領域指方向、明重點、提要求。政務服務大廳是政府面向企業群眾提供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信息咨詢、投訴建議處理等政務服務活動的綜合性管理服務場所。作為連接政府與企業群眾的重要紐帶,政務服務大廳既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觸達點,又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還是政務服務改革的風向標,擔負著反映社情民意、干部作風和改革成色的使命責任。
近日,在2024年首屆政務大廳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上,《政務服務大廳建設和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政務服務大廳提檔升級,打造高效智慧政務新生態》正式發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楊正軍對報告進行了深入解讀。
報告基于對全國綜合性政務服務大廳和部委專業性政務服務大廳的全面調研,總結我國政務服務大廳的發展沿革,梳理政務服務大廳的整體情況,提煉政務服務大廳在發展趨勢、創新模式、典型實踐做法方面的亮點成效,分析我國政務服務大廳存在的問題,并從制度規范、運營管理、數據共享、線上線下融合、應用創新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報告主要內容
1. 政務服務大廳規劃建設情況
線下政務體系健全,實現五級行政覆蓋;綜合大廳作用突出,成為主流辦事場所;企業群眾高頻事項各異,業務層級特征鮮明;平臺建設模式多樣,“省級統建”成為主流;大廳窗口下沉基層,便民服務觸手可及;大廳發展不夠均衡,東西南北差異顯著;智能改造覆蓋廣泛,材料簡化效果明顯。
2. 政務服務大廳運行管理情況
各地順應新一輪機構改革,形成五類大廳管理格局;各地推進大廳標準化管理,全面嚴格落實國家標準;各地建立健全制度方案,切實加強大廳一體化管理;各地合理優化窗口配置,加緊建設大廳專業化隊伍。
3. 政務服務大廳發展成效
大廳窗口由“面對面”辦理轉向“肩并肩”服務;大廳團隊由“業務型”人才轉向“綜合型”人才;大廳運營由“臺賬式”記錄轉向“數智化”引領;大廳模式由“點單式”響應轉向“增值化”服務;服務對象由“獲得感不強”轉向“滿意度攀升”。
4. 政務服務大廳創新模式
各地以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為基礎,以業務場景為牽引,全國政務服務大廳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了三類具有創新性的建設模式,分別是智能科技類、特色服務類及延伸網點觸角類政務服務大廳模式。
5. 政務服務大廳典型經驗做法
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暢通溝通渠道,切實解決群眾訴求;工作細,態度好,作風嚴,辦事有速度,做事有溫度;智能引領,平臺支撐,數智賦能,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互享,數據互通,服務互聯,創新提質,推動認證模式智能化。
6. 政務服務大廳發展建議
優化制度標準供給,指導政務服務大廳規范建設;完善服務資源配置,提升政務服務大廳辦事體驗;破解數據共享難題,推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加強線上線下融合,推動功能互補服務同質;落實落細“高效辦成一件事”,助力政務服務大廳提檔升級。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