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示,中國消費級
攝像頭市場的銷量從2020年的4039萬臺增至2024年的5349萬臺,連續五年實現正增長。
聚焦來看,2021-2024年,在以京東、阿里、蘇寧易購等為代表的傳統主流電商平臺上,小米已連續4年位居銷量、銷額雙維度下的首位。其中,2024年在線上市場的銷量、銷額市占率分別為17.5%、18.3%,斷層式領先。
在這場消費類安防普惠化浪潮中,小米的戰略布局,不僅改變了安防行業固有的格局標簽,更讓傳統安防廠商在電商平臺的市場營銷面臨更多“壓力”。
小米攝像頭將變“專業”?
消費級攝像頭的爆發,本質是安全需求與
智能家居的雙重催化。疫情催生的“云看護”需求,在近五年間演變為全場景智能生態的入口:獨居者依賴遠程監控,寶媽們需要哭聲監測,養寵家庭關注行為分析......小米正是抓住了這一波需求的浪潮。
小米的攝像頭線上銷售布局多年,但其野心遠不止于攝像頭硬件。它能把安防硬件當成獲客工具。一臺100多元的智能攝像頭,用戶買回家就會接入米家App,通過米家APP聯動智能門鎖、傳感器等設備,接著還能買小米燈泡、小米掃地機器人、小米電飯鍋、小米熱水器……提升用戶復購率,形成“買攝像頭配全套安防”的消費閉環。
攝像頭產品可以成為小米生態的"鉤子產品"。小米推出多場景產品的行為也加深了大眾對其“家庭守衛”“平價化”的品牌印象。如近日315曝光事件一出,不少網友紛紛呼吁小米跨界出有關家庭日常生活的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甚至,在攝像頭業務方面,小米已出現了開始向企業級安防滲透,用消費級價格打行業產品市場的趨勢。
就在近日,小米聯合京東簽署三年2000萬臺銷售協議,開發低功耗、免流量產品,當更多槍球聯動攝像頭、室外球機等產品成功推出,這將標志著小米的戰略會從“家庭守衛”向“全場景安防服務商”轉型,技術護城河進一步拓寬,這種生態協同效應,將讓競爭對手難以復制。
通過綁定京東,充分利用家電下鄉"政府補貼+低價策略"組合拳,迅速覆蓋C4-C7的市場,形成鯰魚效應。
特別是京東與小米將共同投入超500萬元在營銷層面,覆蓋線上線下全渠道(如京東平臺、線下門店),通過精準營銷觸達家庭、母嬰、商鋪等核心群體,將加速下沉市場的滲透,也體現了小米和京東對智能安防市場開拓的信心。
在這種市場滲透進程中,小米戰略或將迫使部分固守傳統模式的安防廠商面臨戰略調整壓力。
安防品牌在電商上還有機會嗎?
近兩年來,不少安防廠商親自下場或號召各地渠道代理下場,紛紛開啟線上電商平臺的銷售,然而,進入線上電商平臺也意味著價格變透明化,傳統廠商以往依賴的線下分銷體系利潤空間被壓縮,中小品牌生存空間收窄。
盡管如此,隨著2025年國補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線上安防產品銷售也將迎來一波高潮。那傳統安防品牌在電商上該如何差異化破局?或許可以考慮以下方式:
通過電商渠道推出行業定制化套裝,如商鋪安防+智能巡檢方案,避開小米的性價比圍剿,搶占差異化市場。
安防需求日益碎片化,傳統安防品牌需聚焦垂直場景開發特色產品。如開發支持跌倒監測、哭聲識別的母嬰專用攝像頭;結合政策補貼推出老人看護套裝,聯動社區醫療服務;契合農村及偏遠地區需求,開發太陽能、低功耗、免流量攝像頭,以及近期火熱的寵物行為分析攝像頭等。
聯合行業自媒體KOL進行評測、探廠以及直播帶貨,擴大品牌知名度。
傳統安防品牌需打破“賣硬件即終結”的困境,構建開放生態。如與云計算廠商(如阿里云、華為云)合作,提供“攝像頭+AI算法+數據存儲”打包服務;聯合家電、汽車廠商,拓展車載監控、智能家居聯動場景等。
結語:
目前小米的電商攻勢,將催動著安防電商產品競爭從單一產品性能比拼,轉向“技術普惠+生態協同+渠道效率”的綜合較量。在電商平臺上,消費者能以最高性價比獲得了更智能、更互聯的安防體驗。傳統廠商若不能加速智能化轉型、構建自有生態護城河,或將持續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危機。未來,這場由電商平臺引發的行業洗牌,或許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