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安防模式中的軟硬件、管理、運營等等已難以滿足當下市場需求。比如人力成本攀升、高危場景風險難控、24小時值守能力不足等痛點。
所以,為解決這一痛點和難點,市場亟需一款產品或解決方案來替代。目前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5G技術的持續賦能,安防
機器人憑借著功能上的優勢脫穎而出,逐步成為現代城市安全體系的核心力量。
而且,在今年的春節晚會上,機器人憑借著優異的表現,吸引著全市場的目光。畢竟安防機器人憑借其自主導航、多模態感知、智能預警等能力,有望重塑
安全防護的底層邏輯和成為企業新增長級。
截止目前,安防機器人這一領域市場現狀如何,在大模型技術加持下未來能否迎來黃金發展期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這里簡要總結一下!
行業集中度高
在安防機器人這條賽道上,國內安防機器人的發展截止目前只有10年的發展歷程。其產業鏈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與技術支持供應商,比如減速器、伺服系統、傳感器、控制器等供應商;中游則主要是機器人本體制造與系統集成商;下游則是終端應用場景與市場。
根據現有產業生態,國內布局該領域的企業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專業安防機器人企業,二是跨界布局企業。
專業安防機器人企業主要有海康機器人、高新興機器人、國自機器人、中智衛安、中智科創、云從科技、優必選等企業是安防機器人領域的代表。
其中海康機器人主要提供智能讀碼器、工業相機等核心部件,賦能物流、制造等領域;高新興機器人則專注安防機器人研發,產品覆蓋巡邏、巡檢等場景,技術覆蓋廣東、浙江等多地市場;國自機器人提供智能巡檢機器人解決方案,業務范圍涵蓋工業、電力、物流等安防相關領域;中智衛安是以智能服務機器人為主,產品包括安防巡檢、樓宇監控等機器人;中智科創以自主研發的安防機器人產品與云平臺為核心,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全鏈條解決方案,成為國內智能安防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
跨界布局企業上,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已有部分科技和制造企業通過合作或自主研發切入安防機器人領域。
如海爾集團成立海爾兄弟機器人公司,聚焦醫養、家庭場景的安全監控與陪伴服務。2025年3月與星動紀元簽署戰略合作,將共同推出家庭服務機器人。美的集團2022年完成全面收購庫卡機器人,繼而切入工業自動化領域,逐步將機器人技術拓展至工業安防場景。
從這些企業動作來看,基本都有個共同的特征,即技術協同性、場景多元化、生態合作模式上等。換言之,該賽道的跨界布局目前仍以技術探索與場景適配為主,規模化落地需進一步驗證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在產業規模看,有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國內安防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0%。其中巡檢機器人將達220億元,同比增長19%;巡邏機器人將達2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4.6%。同時該機構還提到,由于涉及安防業務的企業不多,故而該賽道行業集中度較高,未來伴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將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參與其中,即該賽道將呈現持續擴張態勢。
迎來黃金發展期?
國內安防機器人經過10年的發展,已有部分企業產品落地應用于園區巡邏、周界安防以及重要場所監控等等。
然據市場反饋來看,當下安防機器人在技術層面上仍存在著各種局限,比如感知與識別能力不足、對一些復雜的環境適應性差、人機交互不自然以及場景泛化能力不足等等。
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火爆出圈,上述問題很大程度上得以解決,給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業內人士表示,大模型技術的加持可以為安防機器人帶來感知智能化、決策自主化、服務精準化的核心競爭力,疊加政策紅利與行業需求,安防機器人業務有望進入高速增長通道,迎來黃金發展周期。
而且,基于大模型的機器人可自主學習場景特征(如工業園區、交通樞紐的巡邏路徑),并動態調整巡檢策略,降低對預設程序的依賴。例如,在周界安防場景中,機器人通過歷史數據訓練識別潛在風險模式(如夜間可疑人員聚集),提升復雜環境下的任務適應性。
總的來說,在新興技術的驅動下,安防機器人在感知、決策、執行、學習等方面都將得到質的飛躍,實現智能化升級。
另外,2025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將 “大模型+垂直場景” 確立為 AI 核心戰略方向,
重點推動智能安防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公安部等機構應通過場景征集、試點應用加速安防機器人規模化落地,例如公共安全領域的巡邏、緝私、反恐等場景。
整體來看,在國家政策、市場需求以及技術突破的驅動下,安防機器人業務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預計2025-2027年將成為市場爆發臨界點,率先突破細分場景(如工業巡檢、社區安防)的企業將占據先發優勢。技術可靠性驗證、成本控制與標準體系缺失或成為安防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關鍵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