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智能立體停車場 破停車難問題
1、提案點擊:建立體停車場緩解停車難
近年來,車輛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堵,空氣質量也越來越差了。作為政協委員的畢秀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預計到2017年,濟南機動車保有量將達到200萬輛,而停車位缺口將達近百萬個,因停車而引發的焦慮、糾結、違停、糾紛甚至傷亡也將不勝枚舉。”對于停車這一城市公共難題,畢秀玲著實做了一番調研。
“普遍來看,立體停車庫被*為解決城市停車難題的措施,其zui大的優勢就在于空間小、造價低、節能環保,被稱為城市‘節能者’。”畢秀玲舉了個例子說明立體停車庫的*性。
“建造停泊50輛車的立體停車庫需要的土地面積為50平方米,傳統停車場需要1650平方米;建造同樣泊位的立體停車庫需要投資400萬元,而傳統停車場需要投資750萬元;進入立體停車庫的車輛由機械設備自動存放,入庫熄火,減少車輛迂行和尾氣排放。”畢秀玲指出,2003年開始,濟南部分新建小區、商業區、醫院、寫字樓等陸續建立體停車庫。然而,由于成本高、停放習慣、引導人手不足、設備運行易出故障、車主與管理方糾紛不斷等原因,不少立體停車庫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已廢棄或拆除,形成了“路滿庫空”、投資成本無法回收的尷尬局面。
2、會外調查:停車位缺口急盼車位“擴容”
“小汽車保有量迅速上升,車位不足,四處亂停放的汽車擠占了道路和綠地。”濟南市政協委員張建基說,停車難背后,是劇增的機動車數量和停車位的巨大缺口。
濟南市人大代表傅強,今年同樣把停車難的問題寫進了議案,“停車到底有多難?找停車位就是碰運氣,有時轉五六圈停不下車,只好冒險亂停。”
傅強說,在省城,每天都會有不少車主,為了尋找一個停車位而兜兜繞繞,甚至冒險違法。一位難求,違停被罰款每天都在重復上演。“建議在市區富裕的空間增加停車位,立體停車庫是擴容的好辦法。”傅強說。
3、尷尬處境:立體車庫目前多半閑置
記者走訪濟南市區多處立體停車庫發現,在不少寫字樓、小區,地下車庫立體車位空閑,而小區地上違規停放的車輛卻屢見不鮮。2003年,山東*個立體停車庫落戶省立醫院,然而如今這個行業標志性建筑卻已被拆除。
在誠基中心,地下停車場空著不少立體停車位,然而很多車輛還是隨意停在通道邊,并沒有入庫,小區地上消防通道內也隨處可見停放的車輛。在濼源大街一寫字樓內,員工紛紛將車輛停放至非立體停車位,除非不得已,并不愿進入立體停車庫。“立體車庫對倒車技術要求較高,很多車主怕蹭車而不敢使用。另外,立體車庫對汽車的長寬高以及重量都有要求,不是所有汽車都能適用。”清華園小區居民程說,自己擔心車被刮蹭,除非找不到車位,否則不愿進入立體停車庫。
萬豪小區的業主就因為小區的立體車庫沒有按照規定年檢,停電導致設備無法操作,部分業主車輛被困在二層,有的甚至超過一個月都無法使用。由于沒有相應保障,立體停車庫發生事故往往陷入賠償困局。家住黃金99景城的李,因為另一業主誤操作,車玻璃被壓碎,但卻因責任認定不清而難以獲賠。
“認知度低;對維護有后顧之憂;作為特種設備審批麻煩。更關鍵的是,經營利潤低難以吸引社會投資。”分析立體車庫的處境,魯南裝備制造公司汶上分公司銷售副總陳永坦言,如果沒有政府投資或政策支持,立體停車庫很難在停車日益艱難的“城市病”中發揮作用。
4、專家建議:政策扶持方可發揮療效
“建立立體停車庫,向天空和地下要車位,能極大地緩解停車難和行車難。”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認為,目前zui應做的是解決立體停車庫遇到的尷尬處境難題。
“現在的管理環境、停車收費差別化的制度,導致立體停車庫在濟南有需求但沒有市場。”張汝華建議,在建立立體車庫前,應該對居民區內汽車擁有量、車型、停車時段、高峰期車輛等內容進行調研統計,根據小區周圍停車場的空置率和道路停車情況合理估算建設規模,還應對小區居民的意愿、購買力、心理價位等進行調查。
畢秀玲認為,要加強整體規劃與設計,“政府應將立體停車庫建設納入城市發展、市政規劃、交通布局等協同發展的整體框架下,避免見縫插針、零打碎敲式的補丁式建設。”
交通專家許云飛認為,費用高是制約立體車庫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立體車庫產業本身不是*、快回報的產業,其項目投資大、回收期長,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大力培植這種帶有公益性質的事業。
“對停放車輛實行低價收費,提高車主的認同度,同時給予投資者和經營者以補貼等扶持性政策。”畢秀玲說,還應設立立體停車庫停車險種,對于立體停車庫中出現的汽車刮蹭等損失,通過保險方式予以賠付,消除車主后顧之憂。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