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智慧城市網(wǎng)! 登錄| 免費注冊| 產(chǎn)品展廳| 收藏商鋪|
近日,由App 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與南方都市報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倫理課題組聯(lián)合推出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課題組共回收匿名問卷2萬余份。其中,19-40歲的受訪者超過85%,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約占 60%。
人臉識別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在個人隱私、安全等方面頗受爭議。一起來看,這2萬人對人臉看法到底如何?是否和你的態(tài)度一致?
多少人用過人臉識別?——九成以上
在問卷中,分10類場景應用對受訪者進行調查,其中比較普及的有七類場景及占比是:支付轉賬(67.2%)、解鎖解密(54.1%)、開戶銷戶(45.26%)、交通安檢(49.6%)、實名登記(47.68%)、門禁考勤(43.33%),剩余三類為政府辦事(29.05%)、校園/在線教育(28.40%)、公共安全監(jiān)管(26.82%)、換臉娛樂(17.41%)。
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94.07%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說明人臉識別產(chǎn)品已經(jīng)非常普及,但用戶是否“好這一口”就是問題。
存在強制使用的問題嗎?——存在
在這些場景下,強制使用人臉居多:交通安檢(27.39%)。實名登記(26.42%) 、開戶銷戶(25.94%)、支付轉賬(25.81%)、門禁考勤(21.76%)。
同時,公眾更愿意使用的驗證手段調查結果顯示:指 紋(55.7%)、手機驗證碼(50.66%)和密碼(48.57%),位居前三。更愿意使用“人臉識別”的 受訪者占32.98%。
這也說明,人臉識別還未被大部人接納,究其原因,對人臉信息安全風險的顧慮成為大的問題。
擔心的安全隱患是什么?——超6成擔心“丟臉”
在調查中,受訪者在安全隱患選項中,63.64%選擇人臉信息泄露、54.4%選擇個人行蹤被持續(xù)記錄、53.72%選擇賬戶被盜刷,導致財產(chǎn)損失。
同時,有30.86%受訪者表示,因為自己的人臉信息泄露、濫用等已經(jīng)遭受過損失或隱私被侵犯。
人臉信息會怎樣處理?——范圍、目的、方式
面對人臉識別時, 高達82.57%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個人的人臉原始信息(如原始照片)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
具 體 到 處 理 規(guī) 則 而 言,受訪者想知道采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3 1 . 5 %);人臉識 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26%);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23.16%);查看、撤回、或刪除收集的人臉信息的方式(18.61%)。
用戶對人臉信息處理方式的顧慮,反映了相關行業(yè)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國家標準存在不完善性和滯后性。
人臉識別如何規(guī)范?——規(guī)范、監(jiān)管
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受訪者還是更傾向“通過 法律法規(guī)或者國家標準”來達成,有61.49%的人選擇了該選項,占比多。認為有必要提高人臉識別行業(yè)的進入門檻占49.87%,支持對人臉識別設 備進行檢測認證占49.04%。
其實在10月1日,新版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開始實施,此規(guī)范中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等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
目前,整體來說,人臉識別的便利性是受到認可的,但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仍然比較滯后,監(jiān)管機制也不完善,人臉技術在應用層面是不成熟的。在選擇驗證手段的調查中可以看到,“人臉識別”排在了 “指紋”“驗證碼”“密碼”等之后,成為了當下人們不得已的“被動”選擇。
從令令開門落地的案例中也說明了這一點,單純使用人臉門禁的樓宇是沒有的,反之,二維碼門禁成為樓宇標配。因此,在選用人臉門禁系統(tǒng)的時,運營者要保障人臉信息的安全性,同時也要集成多種識別方式于一體,*尊重用戶自己的選擇,滿足不同人群的通行需求,全面提升用戶體驗。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智慧城市網(wǎng)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chǎn)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chǎn)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