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張明瑞:“世界人工細胞之父”
由于創造了世界上*個人造細胞,他被譽為“世界人工細胞之父”, 身上的頭銜和榮譽不勝枚舉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理學、 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加拿大*醫學院院士,加拿大*學會院士,中國南開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榮譽教授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候選科學家。這位杰出科學家就是生于汕頭的張明瑞。
79歲的張教授,近日欣然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他滿懷深情地說:“請讓潮汕鄉親們知道,我很高興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汕頭人,因為*的人都知道汕頭人勤勞、堅毅、不妥協、自強自立,不管在哪里都能扎根發展。只要家鄉有需要,我非常愿意為汕頭竭盡全力,作出我的貢獻。”
漂洋過海發奮求學
“我的祖父告訴我,中國人要自強,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外國人我們能做什么。”
1933年,張明瑞出生在汕頭一個崇文重商的家庭。
“我出生的地方在共和路,上的小學就在共和市場后面的一條小巷子里,但我不確定它是否還存在。每個周末全家一起去中山公園是我兒時zui快樂的事情。”張明瑞回憶道。
家人對張明瑞的成長影響巨大。他的祖父曾經漂洋過海到西方學習,回國后做抽紗生意,并創業成功。“我從祖父身上學到的zui重要的一點是:有志者事竟成。他還教我,中國人應該自強,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外國人我們能做什么。”
張明瑞的外公是一名醫生,平日在汕頭市區行醫,一到周末,他就騎著自行車到近郊的村子里,為貧困患者免費治療。張明瑞至今還記得,外公忙了一天騎著自行車回來的時候,一臉疲憊卻又很愉快的樣子。張明瑞的叔叔如今已是90高齡,曾經在上海得到醫學學位,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并成為一位教授。他也是張明瑞從小學習的榜樣。
當醫生治病救人,漸漸成了少年張明瑞心中zui大的愿望。他13歲只身去香港讀中學;22歲又遠渡重洋,滿懷夢想和激情,來到學府麥吉爾大學醫學系攻讀。
創造奇跡震驚世界
23歲造出世界上*個人造血紅細胞 1956年,年僅23歲的潮汕青年張明瑞一次“異想天開”,創造了人類醫學科學*又一個新的突破。
當時,醫學上已經有了人工腎,但血源緊張的問題在世界各地都尤其突出。有一天,張明瑞突發奇想:既然人體器官可以,那么作為器官zui小單位的細胞也應該造得出來;若是有了人造細胞,那在醫學上的前景該是多么巨大!人們就再也不用為血源緊張、輸血過程中意外感染病毒這些問題而擔憂。
張明瑞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教授和朋友,可是他們十分詫異,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念頭”。但張明瑞沒有放棄,他說:“我從小就愿意嘗試新的東西,而且父母曾經教導我:一旦做什么事情,就要努力到底。”
張明瑞買了一些化學試劑,用香水瓶、塑膠袋等日常用品作為器具,在自己的睡房搞起了試驗。他把自己關在宿舍里,廢寢忘食地進行實驗,他的室友們不得不忍受這個中國同學出來的種種嗆人異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千百次的實驗,1956年,世界上*個人造血紅細胞在年僅23歲的張明瑞手上誕生了!
在當時,張明瑞的研究報告過于“驚世駭俗”,只能當作他的本科論文,而校方為保險起見,未敢對外聲張。
張明瑞1957年本科畢業,1961年獲醫學博士頭銜,到了1964年他成為生理學博士的時候,他在8年前就孕育出的人工細胞理論才zui終在zui高科學刊物《Science》上亮相,震驚了世界。
張明瑞因此被譽為“世界人工細胞之父”。
無私公開研究成果 “我的人生目標不是追求名利。我把研究成果的所有細節都公諸于眾,讓*的人共同使用它,這是好事。”
多年來,張教授接連發明和創造了多項與人工細胞相關的技術,例如:人工血液, 加干細胞的人工細胞治療法,利用加酶的人工細胞糾正遺傳性代謝紊亂和醫治癌癥,以及后來的納米技術療法,以炭類填充人工細胞過濾治療藥物中毒等等。
1971年,一個病人吃下了能讓她死去三回的安眠藥,張教授使用以炭類填充人工細胞過濾治療藥物中毒的方法,只花了兩個小時就將她救活了。
張明瑞的技術讓幾家“嗅覺靈敏”的大公司察覺到巨大的商機。他們找到張明瑞,希望買斷他的技術或跟他合伙*。張明瑞卻拒絕了。為了能更快地使更多的病人獲救,他像以往一樣,將這一技術在*時間在傳播zui廣的科學雜志上全盤進行公布。這一見效快、實用性強的治療手段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應用,許多人、許多機構因這種技術儀器而發財致富。1996年,在一次有數百人參加的會議上,一位科學家深有感觸地說:“我環顧四周,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對Dr. Thomas Chang(張明瑞英文名)有所虧欠。”
無私公布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張明瑞贏得了世人的高度敬仰,這或許也是他能成功當選190年來“zui杰出的麥吉爾人”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我會開始這項研究?我人生的目標就是要為幫助病人做點什么。而且我一直對新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我決定從事一項別人從未做過的,又能zui大程度幫助病人的研究。”張明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我人生的目標不是追求名利。所以我把所有研究成果、所有細節都公諸于眾,讓*的人共同使用它。這是好事。”
上世紀80年代,愛滋病的傳播和血液污染引起張教授的深切關注,他將研究重點聚焦于人工血液。他說:“大規模的疾病傳播和血液污染,或大規模的天災人禍,像地震和戰爭,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血實施緊急救助。”
張明瑞告訴記者,*代人工血液在俄羅斯和南非已經被批準用于日常使用。他的實驗室目前正在研究新一代的人工血液。
張明瑞鼓勵其他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協調每兩年在世界各地舉行的一系列人工血液研討會。這一會議2007年曾在中國舉行,并將于2013年再次在中國舉行。
張明瑞還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建議:“想在研究領域獲得成功zui重要的是:一,做你zui感興趣的事。二,做對病人或社會有用的事。如果你做的事是為了幫助別人,那你就不容易泄氣。三,堅持不懈的努力。四,研究中碰到問題,要把它作為挑戰。”
感念家鄉深情殷殷
“我為自己是一個汕頭人感到自豪。”
身在異鄉,心系祖國,多年來,張教授與中國科學界密切。
1978年,張明瑞受中科院之邀回國當了兩個月的訪問教授。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城市的大學和科學院訪問和演講,回到加拿大后還與許多中國科學家和學者保持著。此后,國內多所大學和科學院紛紛往他的實驗室輸送畢業生和訪問科學家。
張明瑞先后被南開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等聘為名譽教授。這些年來,他經常返回中國,在一些醫學和科學會議上演講。
讓張明瑞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研究成果讓中國的患者受益。“國內的一個集團根據我發表的技術,成功開發了一套炭類填充人工細胞過濾治療藥物中毒系統,之后大規模,救治了不少中國病人。”
作為“加拿大哈佛”、世界*醫科大學之一的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去年在范圍內發起投票,推舉出這所大學190年歷*“zui杰出的麥吉爾人”。一位華裔科學家意外地以壓倒性票數當選。他所擊敗的對手包括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等諾貝爾獎得主、兩位加拿大總理、三名宇航員、九名奧斯卡獎獲得者等杰出校友。
“據我了解,中國是當前人工細胞植入活性炭項目做得的地區。我也希望,未來中國成為納米人工細胞得到廣泛應用推廣zui早的地區。”張明瑞說。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張明瑞中文寫作已不流利,但仍可熟練地說潮汕話、粵語和國語。“永遠不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永遠感念家鄉,感念親人。”這是一位79歲游子的心聲。
“我的父親張似源,從小就教我要愛國,告訴我教育比金錢更重要的道理。林光玉,我的母親,她本來可以在家享清福,但她卻選擇了幫忙照顧我父親的工廠。她很關心那些工人,我還記得每次工人生病或不適,她總會伸出援手。”張明瑞說。
“能娶到我的妻子玉蘭,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我的妻子是廣東人,她對我的事業幫助zui大,因為她從不抱怨我把發明公諸于眾而不是用來掙錢,也從不抱怨我們并不富裕的生活。就像我的母親一樣,她也是一個非常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即使在80歲高齡,她仍然在蒙特利爾的醫院當志愿者,幫助那里的病人。”
“我一直很想為汕頭做點什么,所以我曾經主動寫信給汕頭大學詢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他們邀請我回去演講,并聘請我為兩年期的客座教授。”
當記者請張教授向家鄉父老說幾句話時,他深情地說:“我為自己是一個汕頭人感到自豪。如果汕頭的鄉親覺得我能幫得上忙,我會很開心地回去,竭盡所能作出貢獻!”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