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山東學者發現麻風和炎癥性腸病共有易感基因
大眾網濟南10月26日電(記者陳新)山東學者近日發現2個與炎癥性腸病共有的新的麻風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26日的《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麻風易感基因研究的原創性成果。 這一研究由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張福仁課題組完成。自2009年發現7個麻風易感基因以來,這個課題組已發現11個麻風易感基因位點。
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易感個體后,經過一定的潛伏期,選擇性侵犯皮膚和外周神經、晚期可致殘的慢性傳染病。炎癥性腸病也叫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胃腸功能失調性疾病。
在既往發現的8個麻風易感基因中,課題組偶然發現有5個也是炎癥性腸病的易感基因位點,由此推測麻風和炎癥性腸病可能還有更多共有易感基因。于是選取業已發現的133個炎癥性腸病的易感基因進行驗證,證實IL18RAP/IL18R1和IL12B也是麻風的易感基因。
課題組負責人、山東省皮防所所長張福仁說,在麻風易感者中,這兩個易感基因通過一定的途徑,導致機體某些方面的免疫缺陷,從而增加麻風的患病風險;而在炎癥性腸病中,這兩個基因則可能導致機體在某些方面的免疫亢進,從而增加炎癥性腸病的患病風險。
“也就是說,這兩個基因在麻風和炎癥性腸病中所起的作用*相反,一個人如果得了炎癥性腸病,就不會得麻風;同理,如果患了麻風,也不會患炎癥性腸病。”
這一研究,為推測未來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譜變化提供了線索。
課題組發現,曾經在歐洲發病很高的麻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發病逐漸減少,20世紀初zui終消失;隨之而來的是,炎癥性腸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zui近幾年的數據顯示,歐洲國家的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在萬分之300左右,而中國這一數字僅為萬分之0.848。
近幾年,中國的麻風發病率也在逐年下降。作為有著9400萬人口的山東省,2010年新發麻風病人26例,2011年降為20例,今年到目前為止,新發病例12例。“這意味著,未來由于自然進化和自然選擇,機體免疫應答的增強使得感染性疾病(如麻風)發生率減少,但是發生炎癥性疾病的風險則會增加。”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