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老生常談自我約束是落實關鍵
導讀:垃圾處理的方法還大多處于傳統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萬畝土地;并且蟲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嚴重地污染環境。因此進行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我們通常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門走幾步,將這些“臟東西”扔進垃圾桶。隨著垃圾桶的每一次清空,我們似乎覺得,它們就此消失了。然而事實是,我們產生垃圾的能力遠勝于我們處理垃圾的能力。
3月5日全國*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公園在浙江杭州亮相,園內涉及各種垃圾分類的“謎語”供市民探索。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認為,這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值得其他社區借鑒和學習。
“建議在現行的垃圾分類基礎上,添加號碼標識的應用。例如:用1,2,3,4,5,6等號碼,與現時的標識進行整合,全省企業逐步啟動此項目,首先在包裝上增加號碼型垃圾分類標識,那么廣大市民扔垃圾的時候,萬一無法分清歸屬,直接按照編號的垃圾桶對應扔掉,能夠達到比較好的效果。”4日,一位廣東網友通過“兩會來了我托書記省長捎句話”活動提出自己對垃圾分類的建議與看法。他建議,將此方法在以后的垃圾分類工作中實施推廣。舉個例子:可樂罐子上,可回收標志結合“1”,我看到一個垃圾桶上面有一“1”,假設我是老人,直接就可以對應扔掉。
■在日本不踐行垃圾分類會被看不起
在公眾熱切討論垃圾分類之時,日本的例子一再被提及。凡在日本居住生活過的外國人,無不對其垃圾分類制度印象深刻。那是一項務須嚴肅應對的作業,絲毫不亞于養家糊口的工作。自己的工作,節奏有張有弛。松弛時候,不妨從容應對,大可不必較真。但茲事體大,如不嚴格照規程分類操作、按規定時間扔到地點的話,面臨罰款事小,在以住宅團地為單位的區域社會,落下個“不履行垃圾分類”的名聲,是非常不名譽的事情。在以每個個體基于社會通識之上的道德倫理約束為存在基礎的所謂“恥感文化”共同體社會,沒有比榮譽、面子更重要的了。
垃圾分類老生常談自我約束是落實關鍵日本找到的應對城市垃圾問題的鑰匙是垃圾分類制度。實施20年來,其實績有目共睹:從“二噁英大國”成為“零垃圾國度”。而垃圾分類制度能被驚人*地實施,除立法要素外,與日本國民以不踐行垃圾分類為恥的道德自我約束的確是分不開的。
■網友聲音
@我一直很忙:想要一時改變一大群人的思想,很難。
@一葉飄紅:垃圾分類應該加入義務教育。
@園圓:應該成為一個常識教育。
@小米陽光:垃圾分類現在上海也在大力推廣,關鍵是居民對于垃圾的分類的辨別需要不斷指導,要慢慢養成習慣還需要很長時間。
@您好惠州:垃圾分類存困難,這是意想中的事情,看廣州多年的工作,效果還是不太顯著,惠州要走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cx369net:垃圾分類的方法和意義的宣傳要進入到每個小區。
@lme0564:垃圾分類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強制執行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如偷排偷棄等。這樣只是做表面工作,市民的意識根本得不到提高。至于若不按照規定亂放,則要處罰。我想這是根本做不到的,zui后的結果是,垃圾到處丟,相關部門人員也沒有辦法。垃圾分類在國外,經提倡和教育數年,才得以實行,如一味追求結果,忽略教育,以罰代管則只會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