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機動化水平提高,機動車使用越來越頻繁,家長利用私家車接送學生的比例不斷增加,學校周邊道路的車輛隨意停放、交通秩序混亂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日益突出,加上中小學生貪玩好動的天性,同時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等原因,增加了學生上、下學的安全隱患和周邊交通管理難度。
此外,部分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管理設施還存在不完善、不合理或缺失的現象,不利于駕駛人安全駕駛、學生安全過街。因此,建立一套科學規范、滿足學校周邊道路安全的交通管理設施設置方法體系非常重要,對保障學校周邊道路安全,改善交通秩序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結合自貢市交通特點,以及公司技術團隊在各地的交通組織優化經驗,對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管理進行總結,從交通安全特性、交通管理設施設計原則、設施設置方法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一、學校周邊交通安全特性分析
(一)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特性
中小學校特殊的性質決定了學校周邊上下學時段特殊的道路交通特性,其公交站臺布置位置、行人過街設施設置以及停車場設置等直接影響到學校周邊行人的交通行為。具體特性表現為:
1.學校周邊交通結構多元化,上下學期間交通流量劇增。
2.過街交通沒有固定的行駛軌跡,易與主路交通流產生干擾。
3.學校周邊普遍設有人行橫道和公交站臺等設施,但部分地區缺乏整體布局,設置不夠科學。
4.部分學校周邊道路上缺少物理減速設施,車輛高速通過學校路段,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
5.上下學期間,自行車、摩托車、機動車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干擾主路交通流。
(二)學生過街交通特性
學校周邊人行橫道的過街行人中,在校學生比例較高。中小學生年齡一般在8-18歲,此年齡段的青少年個性好動,交通安全意識缺乏,其過街行為特點如下:
1.具有群體性特點,多是二三人結伴同行,且性格活潑好動,容易一停一跑,交通行為不穩定。
2.交通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具有從眾心理,容易一人闖燈多人跟隨。
3.在過街時往往喜歡搶行,一旦來車車速較高或判斷不準,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4.注意力不夠集中。部分學生配有手機,存在打手機或低頭發信息等行為,對過往車輛觀察不仔細,加之學校周邊商販、小賣鋪較多,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二、學校周邊交通管理設施設計原則
由上述分析可知,學生上、下學的安全性取決于交通參與者(學生等)的交通特性、主路交通狀況、設施設置以及周邊環境。后兩者通過前者的影響使得學生有各種各樣的交通行為。因此學校周邊交通管理者應以學生的出行需求為重點,通過合理的設施布設,提高交通參與者的便利和安全。
具體的原則為:
(一)滿足學生作為交通參與者的交通特性的情況下,根據設施的經濟性以及安全度對設施合理組合。據調查,行人過街設施中,有人行橫道無信號控制、有人行橫道有信號控制、立體過街設施的安全度與技術要求依次提高,但經濟性依次下降。此外,交通標志、標線、攝像頭等附屬設施與上述設施合理組合,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增強設施的安全效果。
(二)在滿足學生就近、方便心理的情況下,積極引導學生,避免冒險行為。行人過街設施應盡可能靠近校門,但要避開行人與進出校園機動車流沖突區。為了限制行人就近橫穿馬路,可在接近校門口的主路路段上設置隔離柵,封閉不必要的道路開口。
(三)適時阻滯交通流,不時誘導和喚起行人、駕駛人的注意力。學校出入口連接的主路路段上設置停車讓行標志、限速標志、物理減速設施等設施降低過往車輛的速度;設置警告標志、注意兒童標志、黃閃燈等不時提醒駕駛人,行人過街標志以及醒目的路面顏色,也能迫使駕駛人注意來往車輛,使其行駛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安全島的合理規設有利于集中行人過街注意力。
(四)減少行人與機動車的沖突,改善復雜的交通環境。行人與駕駛人路過學校、醫院等復雜路段易產生緊張情緒,駕駛人擔心誤判,行人不能正確判斷安全穿越間隙,可對學校周邊路口、路段進行合理渠化,有條件的學校可設置立體過街設施,增強防護、隔離等,都可以舒緩行人與駕駛人的緊張程度。
(五)設計的設施應與環境相協調,避免道路上設施林立,相互間功能重疊過多。在符合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特性和學生過街交通特性的情況下合理選擇設施。人性化設計是為了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但并不是以犧牲機動車需求為前提,所以無論何種情況,都應做到行人與機動車和諧相處。
三、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管理設施設置方法
在滿足學校周邊道路交通需求、學生的交通特性的情況下,根據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管理設施設計的原則,結合實地調查,可采用以下初步設置方法。
(一)完善必要標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實施的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范》(GB 51038-2015)有關規定,在學校出入口道路兩側均需設置注意兒童警告標志(黃底、黑邊、黑圖形),現根據新國標要求,設置規范統一的學校標志[由“注意兒童”警告標志(黃底、黑邊、黑圖形)和“學校”輔助標志(白底、黑字、黑邊框、白色襯邊)兩個交通標志組合組成],如圖1所示,學校標志由警告標志和輔助標志組合組成,設在學校出入口150m范圍道路的適當位置,面向來車方向,用以警告車輛駕駛人減速慢行,注意道路前方經常有學生出入。在學校出入口前方除了設置注意兒童警告標志還要設置禁止鳴笛標志,距學校門口停車線的位置由主路的設計速度或限速值決定。距校門口3m處,應設置停車線和停車標志,所有由學校出來的車輛均采用停車讓行控制。此外,學校門口還應設置足夠的攝像頭,不僅可以減輕執勤民警負擔,還可以有效監督違法停車、違法掉頭等行為。
(二)完善行人過街設施
根據國家標準《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 5768-2009)相關規定,在學校出入口附近適當位置,施劃人行橫道線,設置藍底、白三角、黑圖形的人行橫道標志,如圖2所示;人行橫道線側施劃停止線;對穿越四個車道以上的路段,有條件的應設置安全島、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等設施。是否設置信號燈由學校周邊車流量與人流量決定,為了提高學生的安全性,可考慮觸按式行人信號燈。除此之外,應考慮增加必要的隔離設施,固定行人軌跡,減少人流與車流的沖突。
(三)完善減速設施
根據《中小學與幼兒園校園周邊道路交通設施設置規范》,進入校園周邊道路和離開校園周邊道路處,應設置限制速度標志(如圖3所示),也可靈活使用動態限速,考慮到保持主路的通暢性,在距離學校出口50~100m位置設置解除限制速度標志(限速值為30km/h)或區域限制速度及解除標志(如圖4所示),設置限制速度標志的,應附加“學校區域”輔助標志,但當學校大門與主路相連的道路>100m時,可以考慮將限速標志和注意兒童警告標志設置在一起。
為了迫使駕駛人低速通過學校門口,應設置物理減速設施。考慮到行車舒適性,可設置減速丘、減速臺、突起的人行橫道等交通靜化垂直速度控制設施,配合限速標志降低車輛速度。
(四)完善立體過街設施
常見的有五種基本的過街組織模式:
1.無信號的人行橫道,行人、非機動車均地面過街。這適應于車流量或過街流量中有一方較少的城市支路、商業性次干路等。
2.有信號的人行橫道,行人、非機動車均地面過街。這適用于具備一定車流量、過街流量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等。
3.立體過街設施,行人、自行車走天橋或地道,電動自行車由鄰近的地面通道過街。這適用于電動車流量較小、立體過街設施上下游300米距離內有地面過街通道。
4.立體過街設施,行人走天橋或地道,非機動車由天橋或地道處的地面通道過街。這適用于電動車流量較大的主次干路交叉口。
5.立體過街設施,行人、自行車、電動車都由天橋或地道過街。這適用于城市快速路路段的過街方式,或者電動車流量較小的主次干路交叉口。
(五)協調公交停靠站
學校是人流集中的場所,學校出入口50m范圍內應設置公交停靠站。而公交停靠站不宜與人行橫道線太近,以保證駕駛人良好的視線,應與人行橫道線綜合考慮。在道路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采用港灣式公交停靠站,消除“雙重瓶頸”,保證主路交通通暢,提高學生安全水平。
(六)完善停車設施
學校周邊的停車設施主要是為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的。在道路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可在人行道兩側設置非機動車、機動車停車位,但只能臨時停車或者*段停車,若仍滿足不了停車需求,可利用附近社會停車場、學校停車場停車。若學校規劃階段并未配建足夠的停車位,可以利用學校的操場建設地下停車場,配建智能停車誘導系統,同時為了避免利用率較低的情況可以適時向社會開放。
(七)加強部門協作
學校積極與公交公司,對學生進行統計,開通“定制班車”,將同路的老師作為“安全輔導員”,隨車通行,減少私家車接送學生的頻率和出行量。樹立“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觀念,學校招聘一定量的安全人員或者通過低年級的家長委員會,成立一支上放學高峰期的“交通秩序勸導員”隊伍,人員相對固定,通過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培訓,在學生過街較多的人行橫道和停車較亂的區域進行值守,維護秩序,確保學生過街安全。
(八)加強宣傳
在學校針對學生開展宣傳工作,用“小手拉大手”辦法,宣傳上學的安全、過街的安全、候車的安全,讓學生知曉各類基本的安全知識,帶動家長安全意識、綠色出行意識。
四、總結
學校周邊道路由于其特殊的道路交通特性和學生交通流的影響,使交通管理設施的設置也有特殊的一面。通過調查與分析學校周邊道路交通特性、學生過街行為特點,探討出一套人性化、完善的設施設置方法,是保障學校周邊交通通暢、學生安全上放學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