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平臺建設的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高水平推進“水十條”,切實鞏固提升治水成果,有效解決“反復治、治反復”問題,實現“決不把臟亂差、污泥濁水、違章建筑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逐步推進區縣級“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利用網格化推進污水治理。通過全面推進截污納管,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維管理,強化江河湖海排放口整治與監管,加大重點及敏感區域環境保護力度,完善長效鞏固機制,基本實現轄區“污水全收集、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許可、運維全長效、區域全治理”的目標,使城鎮河道、大江大河、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飲用水生態安全保障進一步提升。
截止目前,部分鄉鎮(街道)仍存在“污水直排”問題,直接威脅著轄區河道水質安全。同時缺少針對轄區所有管網的底賬管理,現有管網系統位置、走向、連接關系仍不能全面準確掌握,缺乏對重點區塊、重點單位的管網進行有效運維,管網錯接、漏接、淤積、錯位、破損、溢漏等問題仍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無法實時監測管網內水質詳情。除了管網問題外,河道污染問題仍較為突出,缺乏對重點排污單位(如金屬冶煉、電鍍、皮革制造、造紙印刷、醫院、污水處理廠等)、六小行業(小餐飲副食業、小美容美發業、小澡堂、小歌廳、小網吧等)等廢水排放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仍存在雨污混排,廢水直接入河入海等突出問題。因此,區縣級生態環境局急需一套水治理管控平臺來實時對轄區管網狀態與水質詳情、河道污染與治理、重點排污單位排污、氣象數據、河長巡河等關乎水治理的所有因素進行有效監測和管控,以該平臺為抓手,進一步提高轄區治水管理水平和能力。

02 效益和風險
通過項目的建設,有效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以及文件精神,實現對區縣級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綜合管控平臺的建設和全面升級。
(1)經濟效益分析
節約人工檢測成本,改變以往人工水質采樣分析作業的方式,實現水質自動實時在線采集與分析;節省管網等耗材成本,通過對管網及檢查井進行實時監測和運維管理,提高管網等設備的使用能效;節約河道水治理耗費,通過監測站實時對各河道水質進行監測和預警,減少河道水質污染,進一步減少河道水治理難度。
(2)社會效益分析
有力監督部分單位的“雨污混排”問題,健全污水排放管理機制;提升生態環保部門的水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實時全面掌握轄區的管網狀態、河道狀態,并及時對水質預警區域、水污染事件做出指示和響應;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群眾積極參與水質監督,對污染事件進行積極舉報,保障每一處的水排放都符合要求,進一步減少“污水倒灌”問題,實現轄區所有區域的“污水零直排”目標,提升政府公眾形象。
03 意義和必要性
針對區縣級現有河道水質進行實時監測。針對轄區的排水管網狀態及水質進行進行實時在線掌握。對轄區各級河長的巡河數據和工作任務進行全面考核和掌握。對轄區的重點排污單位、六小行業、工業區等進行污水排放監督管理。當前,“污水零直排”目標已在不斷推進,建設水環境綜合管控平臺已在區縣級水治理業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代替傳統污水治理方式能為環保部門有效解決實戰工作中責任落實不到位、污水治理不及時、管網排查難、排水情況掌握難等突出問題,是環保行業信息化、智能化的必然趨勢。
針對目前區縣級水治理現存的責任不到位、治污工作壓力巨大,環保執法資源有限,傳統工作模式和技術手段難以支撐等各種問題,借助現有的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水質監測系統,實現對區縣級所有的地下管網、河道、河長巡河等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和指揮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