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城市精細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城市治理中城市內澇處置機制存在短板、城市內澇預警能力建設不足。杭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圍繞城市規劃的韌性缺失、內澇治理效能不足等問題,匯集多源數據,研發國產化智能模型,賦能城市內澇管理全鏈條,從韌性規劃、預測預警、內澇處置、復盤總結、回歸規劃改造的閉環,達成內澇風險管理前置。
一是推進多源數據匯聚整合。通過授權采集12個業務部門自有的86類數據,包括全市氣象部門建有各類地面氣象站1850個,共建、共享其它行業雨量站共3350個,時間序列最長可達70年的氣象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地理信息、地下管網、河道水體等全面城市基礎信息數據集,匯聚歷史積水、單兵設施、事件處置等近3年應急管理數據集和實時監測感知數據。
二是強化數據全流程處理。在數據融合環節,將氣象、水文、地理信息和實時感知數據進行空間和時間上的融合,形成全面的城市內澇風險評估數據集。在數據清洗與預處理環節,對采集的數據進行清洗、去噪、格式化等預處理操作,提高數據質量。在內澇特征提取環節,從多源數據中提取降雨強度、地形坡度、排水能力等與城市內澇相關的特征。在內澇預警信息共享環節,通過數據共享平臺將內澇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部門和公眾,提高內澇治理的協同性和公眾的防范意識。
三是多層次保障數據安全。對于內澇數據,所有相關感知設備均部署加密傳輸協議,確保從數據源頭到處理中心的數據傳輸安全;對于存儲的水位、流速等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并實施嚴格的數據訪問權限管理;定期對數據采集系統進行安全審計,以識別和修復可能的安全漏洞。對于氣象數據,通過與數據提供方簽訂數據安全協議,明確數據的使用范圍和安全責任;對數據的采集、傳輸和存儲過程實施監控,確保數據不被未授權訪問或篡改;實施數據備份和容災機制,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對于應急數據,對相關個人信息進行脫敏處理;在應急管理平臺中部署
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安全設備。
四是實現城市內澇精準預警防御。賦能城市韌性規劃,研發內澇風險評估技術,提升積水預測精準度,規劃、城管與氣象部門協同制定綜合性防澇專項規劃,并融入《杭州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等20余項規劃編制工作。賦能內澇預警能力,通過先進的數值模型、機器學習算法和動態耦合技術,研發智能化城市內澇風險預測模型,實現百米級、十分鐘更新顆粒度的精細化內澇風險預警,依托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實現靶向預警發布,優化應急物資調配,提高防澇應急處置效率。提升內澇處置效能,推動氣象信息深度融入內澇治理全鏈條,實現從規劃設計、風險預警、應急處置到規劃優化的全面數據支撐和閉環防澇管理策略。通過精準的預警系統和智能調度,城市內澇防御從全域布防轉向重點區域的精準布防。
五是提供系統全面可持續城市內澇解決方案。面向城市規劃、應急管理等政府部門,市政建設、水利工程等企事業單位,以及內澇高影響企業和公眾提供咨詢服務、技術支持、產品訂閱推送。目前已應用項目易澇點雨天交通擁堵指數平均下降35%,每1mm雨量預報經濟損失下降3.24%。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