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智慧城市】日前,呼和浩特城市大腦2.0成果正式發布。相比1.0,呼和浩特城市大腦2.0大數據平臺功能更加完善,智慧場景更加豐富,還實現了聯動指揮功能。截至目前,該城市大腦共接入了31個委辦局,數據量超22億,實現了數據實時匯聚、共享共治,服務于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得益于城市大腦對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賦能,這座城市正變得越來越“聰明”。
“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作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新工具,“城市大腦”成為城市治理和前沿科技產業關注的熱點,各省市紛紛推出了“城市大腦”或“智慧城市”建設規劃。
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城市大腦”是什么,它與智慧城市有什么關系。
“城市大腦”最早由時任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后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堅在杭州首次提出,當時被稱為“城市數據大腦”。其實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給城市的交通治理、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等構建一個后臺系統,相當于整個城市的大腦。自2016年首次面市后便受到地方政府和頭部企業的廣泛關注,疫情更是加速了城市大腦由“積極探索”走向“全面建設” 的新階段。
智慧城市則是指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城市大腦”來實現。
接下來,再來具體看看“城市大腦”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1.實現萬物互聯,必須依靠城市大腦
智慧城市發展初期,面臨諸多難題,要真正實現萬物互聯,必須打破信息孤島,要打破信息孤島,必須依靠城市大腦。很大程度上,城市大腦所起的作用就是打破信息數據孤島,將沉睡的數據喚醒,把孤立信息系統互聯,形成全局規劃,最大化將數據“資源”變為“資產”,驅動智慧城市有效、可持續發展。
2.緩解“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逐步推進,交通擁堵問題嚴重、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環境污染加劇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大腦逐漸成為城市治理者的全新工具,通過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提升政府整體數據分析能力,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手段。結合各城市的特點,不斷創新應用場景,“城市大腦”在“數字治堵”“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等各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3.加速向3.0進化,擦亮智慧城市新名片
在新技術飛速發展和智慧城市進入深水期的雙重效應下,城市大腦加速進化,從1.0走向3.0,“智商”大幅提升,功能也更加完備,在智慧城市治理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0階段:以交通?業為切?點,利?云計算、?數據和智能化?段,解決城市發展的局部問題。該階段尚未實現城市級的數據打通和數據的資源化。
2.0階段:隨著算力的極大提升,城市?腦開始尋求跨?業、跨部?數據共享與利?的智能化場景應?,也開始逐步地主動探知城市運?狀態。這一階段,更多數據開始跨領域部門地共享和利用,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同時,城市狀態開始被實時感知,算力得到極大提升,智能化在場景中更多被使用。
3.0階段:國內自2012年將“智慧城市”理念引入,至今接近十年時間,相關標桿和試點案例在各處遍地開花,當前的城市大腦建設已經進入3.0階段。這個階段,城市智能體通過廣泛的鏈接、深度人工智能、高效協同,數據智能被貫穿應用于政務、應急、公安、城管、財政和產業的方方面面,賦能城市具有優政、感知、洞察、預警、決策、新產業等不同的能力。
城市大腦建設不是簡單的一次性信息化項目建設,而是一項具有全局性、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其發展需要以更長期的視野、更清晰的思路來推進。
最后,來看看“城市大腦”未來建設需要注意什么。
1.在數據體系中,需關注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數據治理與服務體系,健全數據資源標準規范,實現各類數據資源的統一規范和無縫銜接,推動數據協同與共享。
2.在業務體系中,要明確領導角色、管理者角色、技術保障角色、業務需求角色等,明確應用場景為核心下的業務流程重構,推進各業務各條線與城市大腦的協同聯動,解決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重大問題,促進城市運行全局優化。
3.在技術體系中,要關注城市大腦基礎平臺(中樞系統)與各類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對原有“煙囪”和“孤島”的貫穿,同時逐步將“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城市底圖整合建設等內容納入城市大腦建設范疇以提升前瞻性與先進性。
結語:作為城市智慧化演進的核心驅動引擎,城市大腦將逐漸成為智慧城市的“標配”,為城市管理提供數據支撐,構建智慧化的城市應急指揮調度體系,讓城市更聰明、更安全,不斷擦亮智慧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