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智慧城市】數智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加快數智鄉村發展,在“三農”領域建設好信息“高速”、運營好信息“高鐵”,有利于推動農業加快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提升農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一、城市大腦與智慧城市之間的關系
(1)傳統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
城市大腦是智慧城市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傳統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借助物聯網、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建設了大量的垂直行業系統,匯聚了海量數據,其架構體系和協同關系十分復雜,但系統之間相對獨立,AI能力沒有得到統籌建設,海量數據無法得到有效應用,數據孤島的情況仍普遍存在。
(2)城市大腦的主要作用
新型智慧城市更加注重頂層設計。通過城市大腦的建設,將政務、城市管理、水務、交通、能源等城市運行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智慧城市的運行管理中樞,有機地對城市運行數據進行感知和融合,形成跨行業、跨層級、跨部門的指揮系統,實現對新型智慧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維服務的全方位管控。拿計算機來打比方,如果說城市各個應用領域的智慧化應用是一個個應用程序的話,城市大腦則可以理解為整個智慧城市的操作系統,有了好的城市大腦,才能為各個垂直領域的行業應用提供足夠的底層能力和統籌運行效率。通過城市大腦的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智慧城市建設“軟實力”不足的短板,賦予城市更高智能和創造力。
(3)城市大腦與行業大腦的關系
當然,城市大腦不能涵蓋城市管理的所有行業。在城市管理的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業務需求和業務流程,而城市大腦不應也不可能將所有行業的特殊能力要求都進行集成,這樣既不經濟也不專業。因此,每個專業垂直領域不應因為有了城市大腦就放棄自己行業大腦的建設,行業大腦與城市大腦應統籌建設、互聯互通,共同構建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工作平臺和管理協調機制,協同實現城市級業務流程再造,減少數據流轉環節、壓縮數據流轉時間,提升城市各部門、各企業間溝通協作效率,最大程度地優化城市數字化效能,驅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二、城市大腦架構及能力
城市大腦是基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通橫向各部門、縱向各層級的業務壁壘,充分推進城市數據資源網絡共享、集約整合、高效開發、全面賦能,支撐城市運行生命體征感知、公共資源配置優化、重大事件預測預警、宏觀決策指揮的新型基礎設施。
城市大腦可以在城市治理、應急管理、公共交通、生態環保、基層治理、城市服務等方面提供綜合應用能力,實現整體智治、高效協同、科學決策,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智慧城市運行的中樞。
城市大腦具有如下能力:
(1)物聯接入能力
通過全域感知中心,對數據進行全量接入,同時為應用開發者、業務管理運維服務人員提供物聯感知服務,成為終端設備、數據處理與上層應用之間的紐帶。同時,全域感知中心應具備協議匹配、設備及接入管理等功能,向下可以接入設備,向上可以為應用開發者提供開放API,支撐上層業務高效創新應用。
(2)數據治理能力
針對智慧城市中的文本、音頻、視頻、圖像等多模態數據,數據服務中心以數據集成、交換、共享、存儲為核心,通過設計數據交換各信息主體間的共享策略來構建大數據平臺。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復雜圖聚類和典型性相關分析等方法,實現海量跨媒體數據的分析挖掘,發現事件和對象之間蘊含的關聯關系,建立跨媒體數據關聯關系全景譜圖,提取蘊含在跨媒體數據中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模式和知識。在此期間,數據服務中心可對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進行優化配置,以解決異構環境下大規模批量數據交換、數據服務接口調用、處理性能高可用等關鍵需求。
(3)AI算法能力
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中,AI的重點分析對象是人、物和事,包括人體分析,涉及人臉識別、體態識別、人體特征提取等;圖像分析,涉及視頻質量診斷、視頻摘要分析等;車輛分析,涉及車牌識別、車輛識別、車輛特征提取等;行為分析,涉及目標跟蹤監測、異常行為分析等。AI賦能中心可以提供強大的智能視頻分析能力,完成對人員、車輛、事件三個維度的全景檢測分析,明確“是誰在做什么事兒”,以第一時間準確判斷,并聯動預警和態勢研判。AI支撐能力作為智慧城市大腦的核心技術平臺,基于深度學習平臺的不斷迭代,支撐城市個性化、碎片化AI模型訓練及調優。與此同時,通過多類型工作站對海量多模態數據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分析,利用深度學習構建城市知識圖譜,精細化支撐城市領域各業務系統對AI服務的使用需求,賦能城市自我訓練、持續演進。
(4)數字孿生能力
時空孿生中心面向城市全要素整合對象的物理屬性、時空屬性、業務屬性等數據,形成一個城市級共用的數字底座。隨著物聯感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城市內全要素完成管、控、營數字化貫通,形成“萬物智聯”的城市全要素感知體系,城市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可實現精準映射、智能運行?;诔鞘屑墧底謱\生及城市感知體系,時空孿生中心對各業務部門可開展位置溯源、空間計算、人機交互、遠程控制、監測預警等業務支撐,打造創新“去部門化”的集約治理和“一站式”服務模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