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打開細胞的“感官之門”
10月10日,因為對“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兩位美國科學家——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69歲的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Lefkowitz)(上圖右)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57歲的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Kobilka)(上圖左)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破解了人體信息交流系統的秘密,即身體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將信息發送到細胞。該項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新藥物的開發。
萊夫科維茨和科比爾卡的研究成果*細胞如何對外界信號做出反應以及細胞之間如何交流的空白。“這是體現人類智慧的一個很了不起的貢獻,這一發現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關于我們身體運行的復雜細節。”美國化學學會主席巴薩姆·薩卡什里(Bassam Shakhashiri)說道。
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像腎上腺素這樣的應激激素會引發人迎擊或逃跑,具體體現為視域聚焦、呼吸加快、減少消化道等非緊要器官的血液供應等,但是腎上腺素并不進入細胞。
“顯然,必須假設有某種受體參與了這一過程。”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成員斯文·利丁(SvenLidin)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但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受體,及其它是如何做出反應的,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謎。”
萊夫科維茨說,細胞受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但20世紀70年代初,當我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時,學術界很多人對存在這樣的受體仍持懷疑態度。”萊夫科維茨博士在實驗中,將放射性碘同位素附著在某種激素上,用來跟蹤觀察激素的活動情況,以及細胞受體的行為。經過多年研究,他提取出了這些受體蛋白質,并證明它們都是一些特殊的分子。
20世紀80年代,萊夫科維茨的研究團隊尋找并發現了產生其中一種蛋白質受體的基因,當時,科比爾卡是該團隊中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員。基因藍圖顯示,這種蛋白質纏繞穿過細胞壁七次,呈螺旋狀,同時其他研究人員還在細胞內發現了一個新的蛋白質家族——G蛋白。在激活狀態下,蛋白質內部的分子會引發一系列復雜的反應。
當萊夫科維茨意識到他發現的受體與人體其他部位的另一種受體——視網膜上的感光受體——是一樣的時候,“終于找到了!”他非常激動地感嘆道。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萊夫科維茨和科比爾卡的研究小組又破譯了其他幾個類似受體的基因密碼,事實證明,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對的。目前已知細胞表面大約有1000種被稱為G蛋白偶聯受體的這類受體,它們能對許多種激素和神經遞質做出反應。
科比爾卡之后來到斯坦福大學,開始著手進行確定受體三維結構的研究,去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受體將外部信號傳遞給細胞內蛋白質的那一瞬間,獲得了受體機構的圖像資料。了解不同受體的結構形狀,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設計。現在,很多藥劑分子不僅附著在細胞的預定目標上,也會附著于其他受體,從而導致產生副作用。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