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動態>>科學家對漢坦病毒溯源與進化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對漢坦病毒溯源與進化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病原學雜志《PLoS Pathogens》2013年第二期以封面論文發表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張永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Phylogeny and Origins of Hantaviruses Harbored by Bats, Insectivores, and Rodents”。本成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90053,81271161)等項目資助,發現了四種新的漢坦病毒及其宿主動物,揭示了漢坦病毒的起源進化及其與動物宿主的關系。
漢坦病毒能引起“漢坦病毒肺綜合征”或“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當今zui重要的動物源性病原體之一。“漢坦病毒肺綜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等前期癥狀,而后出現以非心源性肺水腫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重癥病死率高達60%。我國流行的是“腎綜合征出血熱(也稱為流行性出血熱)”,以發熱、休克、出血和腎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如救治不及時,會導致病情危急,并發癥多,高病死率。張永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于浙江省溫州市和龍泉市、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地區及云南省梁河縣等廣泛捕捉嚙齒目、食蟲目、翼手目等哺乳類動物,篩查漢坦病毒等病原(或潛在病原)體。結果在浙江龍泉的中菊頭蝠、湖北黃陂的普通伏翼蝠、內蒙古牙克石的東北鼩鼱、云南梁河的短尾鼩中發現了四種新的漢坦病毒。四地發現的漢坦病毒相互間差異很大,并與上已知的漢坦病毒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7%以上的差異,符合病毒分類委員會制定的布尼亞病毒科病毒新種的分類標準,認定為漢坦病毒屬的四個獨立新種,分別命名為“龍泉病毒、黃陂病毒、牙克石病毒、梁河病毒”。
該研究還發現,在浙江龍泉地區,不僅中菊頭蝠能攜帶龍泉病毒,中華菊頭蝠與單角菊頭蝠也能攜帶該病毒,當地蝙蝠龍泉病毒的攜帶率為5.3%。這些研究充分表明除食蟲目與嚙齒目動物外,蝙蝠也是漢坦病毒的宿主。對新發現的漢坦病毒基因組核苷酸序列與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翼手目(蝙蝠)與食蟲目動物攜帶的漢坦病毒在進化樹上處于祖先位置,顯示漢坦病毒可能zui早在蝙蝠或食蟲目動物出現,然后跳躍到嚙齒類動物,形成在嚙齒類動物間以及嚙齒類動物到人的傳播。
由于蝙蝠具有群居性及遠途飛行能力,可能更利于漢坦病毒的播散,因而蝙蝠及其攜帶的漢坦病毒對出血熱防控的公共衛生意義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研究結果于2013年2月7日在線發表后,2月8日“HNGN”、“Science alart”、“Life scientist”、“ZEENEWS”、“JAGRAN POST”、“HIGHER EDUCATION”、“Scoop.it”、“Universty World News”等國外媒體即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報道,悉尼大學等多家也進行了轉載報道。
http://www.zvwid.cn/st46867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