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暮春四月的西安,裹挾著歷史的塵埃與數字的微光,宇視以「
千行重啟 萬物皆智」為題,在十三朝古都點燃一場關于未來的對話——兩千名逐浪者共聚2025年宇視全國合作伙伴大會。
這已是我第三次受邀參會,兩年前,梧桐大模型初綻時,我們討論「工具覺醒」(《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宇視了》);一年前,大模型裝備化浪潮下,我們疾呼「角色重塑」(《安防“一線群體”,是時候考慮轉型了!》);而這一次,當張鵬國用「風起于青萍之末」為這場變革注解時,安防一線群體的集成商、工程商終將明白:吹動行業命運的,從來不是颶風,而是最初那縷掠過麥芒的微息。
從2023年行業大模型的初探,2024年裝備大模型化的實踐,到今年AloT智能體的全面落地,宇視用三年時間描繪出一條清晰的行業進化路徑。身處安防一線的工程商、集成商們,或許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
當攝像頭能思考、設備會對話、方案可進化,我們的價值究竟該錨定何處? 我試著像前兩次那樣,通過在大會演講上的所見,跟合作伙伴交流的所聞,與大家分享幾點啟示。
啟示一:從"賣設備"到"造智能體",一線角色迎來價值重構
過去二十年,安防行業經歷了從硬件集成到解決方案的轉型,但始終未擺脫"設備搬運工"的命運。一線群體最常面臨的困境是:客戶需求愈發碎片化,但定制開發成本高、周期長,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大會上一位集成商所言:"我們就像廚子,客戶點菜,但食材和菜譜都掌握在廠家手里。"
宇視此次提出的"AloT智能體"概念,正在打破這一僵局。通過"梧桐"大模型與全鏈路智能體裝備的結合,一線群體首次獲得了定義場景的能力。以某智慧園區項目為例:集成商只需向宇視天山系列智能NVR輸入"監測園區垃圾桶滿溢、識別泥頭車清潔程度"等自然語言需求,系統即可自動生成算法模型并部署到前端相機,整個過程從過去的數周縮短至幾小時。這種"對話即開發"的模式,讓一線企業從被動適配轉為主動創造。
更值得關注的是,智能體的自進化屬性正在重塑商業模式。傳統安防項目交付即終點,而智能體可通過持續學習用戶行為和數據,動態優化算法與服務。這意味著,工程商可從"一錘子買賣"轉向長期運營,通過數據增值服務開辟新收入渠道。
啟示二:生態協作取代單打獨斗,小企業也能撬動大市場
在會場外的展區,我看到這樣一幕:一家規模不大的工程商正與宇視合作伙伴討論如何將森林防火智能體方案輸出到中亞國家。這在過去難以想象——中小型企業受限于技術儲備,往往困守區域市場。而如今,宇視構建的"端-邊-云協同生態"正在打破這種局限。
通過Agent Link智能體算力鏈技術,前端相機、邊緣NVR與云端大模型實現算力動態分配。某農業監測項目中,集成商利用宇視IPC+視圖數據服務一體機(本地化訓練),僅用兩周就搭建起甘蔗病蟲害預警系統,成本較傳統方案降低40%。"我們像拼樂高一樣組合宇視的智能體產品,再疊加本地農業知識庫,竟拿下了一個之前完全沒有技術儲備的項目。"該企業負責人坦言。
這種生態化協作在渠道政策上得到強力支撐。宇視今年推出"產品能力伙伴"新模式:允許合作伙伴OEM智能體產品、參與算法訓練,甚至共享研發與供應鏈資源。一家專注電梯安全的工程商,通過復用宇視潼關系列智能門禁的毫米波雷達技術,開發出電梯困人智能檢測裝置,成功切入民用市場。"過去我們想做創新,但連硬件模具都開不起。現在宇視把'兵器庫'開放,小公司也能打硬仗了。"
啟示三:知識平權催生新賽道,安防人的"第二曲線"浮現
張鵬國在演講中拋出:"不遠的一天,我們可以和每一臺IPC、每一臺NVR、每一臺存儲對話,行業會被重新再做一遍,我們該做什么?"我們就負責訓練,訓練智能體、訓練員工、訓練客戶。宇視認證培訓的轉型值得大家關注,這個曾經的工程師資質認證體系,現已升級為人工智能職業化賦能平臺。
某集成商的故事頗具代表性:公司派遣員工參加“宇視認證智慧物聯工程師”,隨后聯合當地職校開設AI運維培訓課程,不僅獲得政府補貼,還承接了多個智慧社區的知識服務外包。"我們教物業人員用自然語言管理智能體,就像教用戶用ChatGPT。這種輕資產的知識輸出,利潤率反而超過硬件項目。"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行業人才結構的變革。傳統安防依賴"老師傅"經驗,而智能體時代需要"翻譯官"——能將客戶需求轉化為機器語言,又能將數據價值反哺業務。售前工程師轉型為"智能體訓練師",運維人員升級為"數據工程師"。正如會場一位90后創業者所言:"老一輩靠關系喝酒拿項目,我們靠設計和服務掙溢價。"
啟示四:在"風起青萍"時造船,方能駛向萬物智聯的藍海
面對智能體浪潮,不少一線從業者仍有疑慮:大廠技術迭代如此之快,中小企業會不會淪為附庸?宇視給出的答案充滿哲學意味——"技術變革是萬物皆可chat!商業變革也是一切皆可談"。這種變革既包含宇視自身從設備商向生態平臺的轉型,更預示著整個安防價值鏈條的重塑。
值得關注的是,
宇視并未將智能體包裝成"顛覆性革命",而是強調漸進式創新。就像從L2輔助駕駛到L5自動駕駛,從單點智能到空間智能體協同,這種務實路線讓轉型更具可操作性。某停車場服務商商分享道:"我們先在車位數盤查、新能源車識別等場景落地智能體,客戶看到降本增效后,主動要求增加違停自動抓拍、
充電樁智能調度等迭代功能。轉型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小步快跑。"
而對于"萬物皆可Chat"的終極圖景,張鵬國用《風賦》中的"風起于青萍之末"隱喻行業現狀——今日在西安播下的智能體火種,或許正在醞釀一場席卷千行百業的數字颶風。當攝像頭開始理解世界,當巡檢機器人自主對話,當城市管理系統像ChatGPT般自然交互,安防人將不再是"只會裝監控的工匠",而是"數字城市的煉金術師"。
啟示五:安防一線群體的轉型路徑——從“執行者”到“生態開發者”
宇視的智能體戰略,本質上是一場生產力關系的重構。傳統安防一線群體若想抓住機遇,需在三個維度實現躍遷:
能力升級:掌握大模型調優、多模態交互設計等新技能,從“設備集成”轉向“智能體運營”。
角色轉換:依托宇視開放的API接口與AIGC代碼工具,成為垂直場景的“輕量級開發者”,例如為社區物業定制養老看護智能體方案。
生態協同:加入宇視AIoT生態,共享梧桐大模型的技術紅利,同時通過宇視的渠道網絡獲取跨區域訂單,甚至是跨國訂單。
結語:且看大鵬一日同風起
2023年,宇視以“行業大模型”掀起認知革命;2024年,用“裝備大模型化”叩開商業化大門;而今,“智能體”的提出,標志著安防行業正式進入“萬物皆可對話”的智聯時代。
三載春秋,從梧桐初綻到智能體成林,宇視與合作伙伴們共同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序章。此刻回望,2010年模擬轉數字的躁動、2020年“安防+AI”的迷茫,都成為今日破局的前序。對于身處安防行業變革浪潮中的一線群體,智能體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次認知革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這風,起于青萍之末,始于每一臺會思考的攝像機,每一句與機器自然的對話,每一次打破陳規的生態共創。
當我們放下對硬件集成的執念,轉而擁抱知識服務、生態協作與持續進化,便會發現:安防的邊界之外,盡是星辰大海。